
C1 性別與科學

性別與科學
「女生不適合學理工?」這句話早已被許多臺灣女性科學家的成就徹底打破。本展示區帶你認識臺灣傑出的女性科學家,她們在生物醫學、物理、環境科學等領域創下非凡貢獻,改變世界的未來。

科學女力
自1998年起,國際萊雅公司(L'ORÉAL)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立「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每年由各國選出傑出女性科學家,再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學者組成遴選委員會,選出五大洲各一位得主,表揚女性科學家的成就,被視為女性科學家的最高榮譽。
因臺灣非屬聯合國會員,無法參與該獎推薦。為支持本地女性科學人才,臺灣萊雅公司於2008年聯合吳健雄基金會創設「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樹立典範並鼓勵女性投入科學研究。自第二屆起,中國民國婦女聯合會加入,並增設「新秀獎」,表彰具研究潛力的年輕女性科學家。至今,該獎已成為臺灣最具聲望的科學獎項之一,有「臺灣女諾貝爾獎」美譽。
臺灣「癌症研究之母」彭汪嘉康
被譽為臺灣「癌症研究之母」的彭汪嘉康,擁有卓越的學術成就。出生於動盪年代的她,因祖輩有大力栽培家中子弟讀書的祖訓,因而有機會繼續求學。在彭汪嘉康中學時,弟弟因肺炎過世,使彭汪嘉康立下志向從醫。
她在美國國家衛生總署服務長達33年,曾擔任國家腫瘤研究所的細胞遺傳研究室主管。彭汪嘉康在癌症研究領域貢獻良多,她成功證明人類腫瘤細胞的起源與染色體變異有關,並發現白血病的染色體異常可能在幹細胞時期就已經發生。她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透過母親血液來檢測胎兒白血球和性別的可能性。1972年,她憑藉這項研究成為首位榮獲美國亞瑟弗萊明獎(Arthur Flemming Award)的外籍人士 。
推動臺灣結晶化學發展:王瑜
王瑜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大化學系教授。曾任臺大理學院首任女性院長及國科會自然處首任女性處長。專精於結晶與無機化學的她,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卓越,亦致力於推動國內外結晶學和化學界的學術發展。1981年,她成立了台灣首個單晶結構解析中心,1986年創立中華民國結晶學委員會,讓臺灣在1996年加入國際結晶學會。1990年,她促成中日雙邊結晶學研討會的創辦,至今延續超過20年,對亞洲結晶學的學術交流貢獻深遠。
科學改寫世界地震理論:馬國鳳
馬國鳳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講座教授,其科學專長為地震研究。她參與「臺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該計畫由我國主導,有臺灣、美國、日本、德國等4國學者共同參與,探究1999年臺灣九二一大地震的成因和生成機制。
馬國鳳的研究報告與成果,使得地震發生後1分鐘內可以訂出震源、5分鐘內畫出全臺震度圖。對於消防救災與減低災害的幫助不言可喻。是臺灣地震研究非常重要的學者,也對世界地震災害防治有卓越的貢獻。
甲殼類疾病專家:羅竹芳
羅竹芳現任國立成功大學生物資訊與訊息傳遞研究所教授,專長為甲殼類疾病學及免疫學研究,其學術成果最為人所知的是解決魚蝦類的病毒性白點病,解決因國際水產養殖動物進出口頻繁而導致病原體傳播的控制問題。
2004年羅教授研究室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指定為相關疾病之參考實驗室。羅教授亦積極參與國際水產動物相關事務,同時也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編撰使用者手冊的作者之一。所率領研究團隊之成果也屢在國際會議受到高度重視。
水稻教母:余淑美
余淑美院士是著名的植物分子生物學家,在水稻生物科技方面作出重大貢獻。她是第一位成功運用農桿菌轉殖水稻基因的專家,奠定了水稻分子生物學的基礎,並使該技術廣泛應用於全球。
余院士領導的團隊歷經10年,建成全球稀有的水稻突變種原庫與基因資料庫,提供學術界及產業共享。余院士還與比爾蓋茲基金會的「國際C4水稻合作計劃」合作,期望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以應對糧食短缺挑戰。她的研究提升了臺灣在水稻生物科技上的國際地位,並對全球糧食增產具深遠影響。
數學女超人:李瑩英
李瑩英博士是國際知名的幾何分析學者,專注於研究特殊性質的自然代表元,是研究「拉格拉奇極小子流形」的先驅學者。
此外,李博士在數學教育上亦有重要貢獻,她協助教育部修訂小學數學綱要,推動補強和銜接計畫,並擔任教科書審查委員會主任,提升教材品質。她致力於推動數學學術交流,創立臺灣幾何國際會議及幾何論壇,提升臺灣數學界的國際能見度,對數學教育與學術研究的貢獻卓越。
颱風專家:林依依
林依依博士專長跨衛星遙測與大氣、海洋科學,專注於熱帶氣旋(颱/颶風)、氣候、碳循環和全球暖化研究,並在國際間享有盛名。她的研究發現如:全球暖化下颱風強度的變化、超級颱風海燕與類反聖嬰現象的關聯,以及海洋暖渦區對颱風的強化作用等,均在國際期刊與機構上發表。林博士亦帶領臺灣團隊與NASA等合作,為提升颱風預測及海洋暖特徵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