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互動式活動
活動資訊
元宇宙下的性別光影展 – 週末活動報到資訊
認識多元性別有許多方式,歡迎與我們一起探索多元性別與文化的精彩活動!
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111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位置:7F西側特展區(展區內電影放映區 G區)
日期:4/26、4/27、5/03、5/04、5/10、5/11
時間(每場 1 小時):
上午場:11:00-12:00、下午場:14:00-15:00
報到方式:
請於活動開始前 15 分鐘至現場報到
準時入場,遲到 15 分鐘後恕不開放進場
備註:
每場活動總人數限制為30人,每場活動團體報名以15人為限為維護活動品質,
填寫報名表單後需收到確認電子郵件,方為參加確定,入場時請出示確認電子郵件方可入場。
04月26日「未未 身體的界限」繪本導讀 (報名額滿)
我們希望能夠啟發孩子正確看待身體與性的觀念,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並學習健康的生活方式。自Me Too運動爆發後,性騷擾議題逐漸受到重視。然而,許多事件發生時,被害人可能尚未成年,卻因權勢關係不敢拒絕,甚至懷疑自己的感受而默默忍受。
繪本《未未:身體的界限》故事中的主角未未,勇敢地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並讓讀者明白每個人都有權利拒絕讓自己不舒服的接觸,這樣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也能有效預防性騷擾。
05月03日「小奇與多元的他們」與 「讓愛說故事」繪本導讀
透過繪本的方式,讓較低年級學生群體可以理解尊重多元性別的重要性
「小奇與多元的他們」以冒險的方式帶領讀者,了解多元性別的存在,並學習尊重友善的與人相處之道。
「讓愛說故事」台灣真實發生的愛滋感染者故事,帶出感染者的現實處境,並加以介紹愛滋病毒、傳染途徑、預防方式等相關知識。
05月10日 擺脫性別框架的奇幻魔術
魔術表演融入性別教育,透過驚喜與創意,引導參加者思考性別平等與多樣性議題,得以讓學習者以有趣的方式認識性別理論和實踐。
魔術中使用變裝或性別轉換的元素,可以引發觀眾對性別流動與認同的思考。隱喻性別的魔術效果:如變形、消失或分身等特技,可用來表達多元性別或性別壓迫的型態。而魔術強調的「隱藏」和「操控」可能是反映性別壓迫的一種隱喻,例如父權制度下女性角色的邊緣化。打破性別偏見:通過表演展現女性力量、多元性別認同,重新詮釋什麼是「魔術」的樣貌。
04月27日 Ballroom文化推廣
藉由文化推廣來讓學生了解反歧視及尊重多元性別的重要性。大眾所熟悉的Vogue舞蹈,其實只是Ballroom文化的一部分。
Ballroom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0年代,當時史上第一位自稱為Drag Queen的William Dorsey Swann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開創了地下Drag Ball。在這種舞會中,黑人男性穿上華美的女性衣裝,一起跳舞,又互相比試。舞會在當時保守壓抑的社會中,為LGBTI社群提供了喘息空間,同時給予他們跳出主流審美框架選美的機會。在Ballroom文化中,除了跳舞外,最主要核心為許多多元性別為避免歧視訓練,例如在日常中偽裝自身性別氣質,達到預防被霸凌及騷擾或攻擊等事件發生。
05月04日 變裝皇后&民俗藝術結合分享
台灣最早在90年代,就已經有批變裝皇后默默的沈寂於各小眾舞台當中,而後隨著LGBTQ遊行活動,漸漸開始展示於世人眼中,透過華麗凸顯女性特質的裝扮,每位變裝皇后皆各自展現出她們個人的獨特魅力。然而變裝皇后源自於國外文化,但本土也有相近的職業及表演方式,我們稱之為反串藝人,早期代表人物會紅頂藝人「蔡頭」為代表人物。其兩者皆以凸顯女性特質為表演核心,但因呈現方式不同,其受眾也會有所不同。
05月11日 「不要不要」繪本導讀
讓參與者了解數位環境中的隱私權、網路隱私權等需要被看見之議題。藉由小袋鼠的照片被分享到網路上,導致後續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傳遞在數位環境中保護隱私與尊重他人的重要,培養孩子與照顧者具有數位素養的意識,進而共同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想透過導讀方式讓小袋鼠的心聲,傳達一個很重要的訊息,當家長想將孩子照片上傳到社群媒體前,應要考量兒童的隱私權,避免公開位置,以免讓有心人士掌握孩子行蹤,同時,也要尊重孩子是否願意公開照片,如果照片中還有其他兒童,最好能徵詢其監護人同意。唯有謹慎考量上傳照片的風險,才是真正愛寶貝的舉動。